鋼琴是一件最能體現西方古典音樂精髓的樂器,進入中國,植根華土,于是就展開了長達百年、至今仍在持續的“入鄉隨俗”行動??梢韵胍?,這是一個不乏困惑、甚至充滿困難的過程。其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當然是——為鋼琴寫作中國性質的音樂。
不妨將此比喻為“讓鋼琴說中國話”。百年來,這個命題一直高懸在所有為鋼琴寫作的中國作曲家頭上。那么,中國的作曲家,如何通過鋼琴這個來自異質血脈的媒介,來表達中國獨有的意蘊?而且,這種表達的價值如何,貢獻何在?
桑桐于1947年完成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無論從什么方面看都令人驚訝。樂曲將具有“先鋒”意義的自由無調性技法與著名青海民歌素材相融合,和聲的尖銳不協和性強化了音樂的悲愴感,今日聽來強烈的表現力絲毫未減。
汪立三通過《東山魁夷畫意》(1979年)和《他山集》(1980年)在藝術上飛身一躍——所達到的高度不僅是這位作曲家個人創作的頂峰,而且也代表了整個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的最高水平!然而,如果說《東山魁夷畫意》因具有異國風情的高度詩意與極為豐富的音響組織而獲得了業界的普遍贊譽,則《他山集》還沒有獲得與其藝術質量相匹配的應有承認與評價。。這組套曲由“五首序曲與賦格”構成(分別基于宮商角徵羽五種不同的民族調式),采用西方的嚴格曲體樣式,音調與節奏則完全來自中國本土文化或民間元素的啟發,而音響建構又呈現出鮮明的20世紀現代感。
《情景》(1994年)和《隨想曲》(2012年)堪稱近期中國鋼琴作品中的姊妹篇“雙璧”,出自王建中之手??梢哉J為,王建中是中國最熟知鋼琴性能和最理解鋼琴潛能的作曲家兼鋼琴家。原先得到普遍贊譽的鋼琴創編經驗(尤其體現在“文革”期間創編的多首鋼琴曲如《瀏陽河》、《繡金匾》、《百鳥朝鳳》、《梅花三弄》等),在這里得到創造性的深化和藝術性的升華。不僅如此——作曲家以人工音階調式的建構保證了兩首樂曲在各自風格上的完全統一,并利用鋼琴織體的靈巧編織和節奏韻律的靈活多變達到了幾近讓人眼花繚亂的音響豐富性,其妖嬈的魅力和鋼琴演奏的難度和類型都令人聯想起——而且不輸于——那位法國的炫技型印象派大師:莫里斯·拉威爾。
觀察鋼琴的“中國化”過程,猶如傾聽鋼琴在如何以中國話訴說,又似通過琴聲的過濾在回看和經歷中國這百年來實屬不易的現代性之路,同時品味走在路上的個體生命體驗。這其中有喜悅,也有悲苦;有遺憾,當然更有收獲?;仡^看看走過的百年路,最要緊的當然不是遺棄了什么,而是留下了什么。藝術的優勢在于,留下來的杰作都負載著過去時代的個體生命。時代終會過去,但那些杰作卻一直存在,一旦再度召回,那些個體生命就會重新復活。
上一篇:女生學什么樂器好?
下一篇:學樂器的孩子骨齡會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