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貴州畢節市青場鎮青壩村兩名留守兒童喪生火災,一名男孩3歲,另一名男孩僅56天。具體造成事故原因有待證實,據小孩的親屬推測,“可能是電線老化了”才觸電引燃而死。
不知道網友看到這條令人心酸的新聞后,心里是不是又想起了之前的幾件事情?2012年的5名兒童在畢節市七星關區一處拆遷工地旁邊的垃圾箱內死亡;2015年的4名留守兒童在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家中疑似農藥中毒,經搶救無效死亡……這些信息都是在催促全社會探索解決這個群體的方案和出路。
根據查詢的資料,范先佐教授2008年的文章《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他在調查中問及留守兒童“如果父母有一個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誰在身邊時”,有80%的留守兒童回答是母親。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心里是多么依賴母親的陪伴。
一些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閡。這是因為父母外出務工的這段過程中,留守兒童感到了內心的孤單與憂慮,并且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長時間缺少交流與溝通,很多留守兒童常常感覺到父母的陌生和疏遠,最終導致孩子心里出現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轉型中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需要全社會一起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保護。今天,小編呼吁大家一道努力,希望整個社會在發展中給予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全方位的保護,降低父母尤其是母親外出比例,讓母親陪護孩子成長,對于留守兒童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意義重大,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途徑
上一篇:“減肥獎”,可是第一次聽說?
下一篇:什么是《中國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