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曲來代替練習曲這種方式并不適合所有學生。一般說來程度比較淺的學生還是讓他們多練習一些練習曲及音階等基礎技術。學生學到中等以上水平后(像車爾尼Op?740練習曲),可選擇各種樂曲的余地擴大了,就可以逐步以樂曲代替這些技術性不太高的練習曲。
愛鉆牛角尖
由于每個人的生理條件不一樣,所以應該允許各人的彈奏姿勢不一樣。有人習慣于手指攤平些彈,有人習慣于小手指彈,也有人大拇指關節生來就凹進去的。小編覺得不必為這些彈奏姿勢費很大精力去納入規范,這些不是原則性問題。如果學生習慣那樣彈,也許是他自發地找到了與其生理機能相協調的平衡點。總的來說,小編倒是偏向把手攤平彈,譬如孔祥東的音量很大,在彈一些響的和弦、八度時,常把手指彈得皮開肉綻,讓他把手攤平些彈,不但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他感到彈得自在、放松了。手指的敏感部位觸鍵點更多了,也更能控制好聲音。周挺來我班上時,小指是直著彈的。小編覺得沒有必要去花很多時間,把小手指的每個關節都練凸出來。他就一直直彈到現在,直彈一樣能承受很大的力量。所以只要能彈得快,彈得放松、省力、持久,聲音好聽,就證明你的方法是行得通的,條條道路通羅馬嘛!雖然,鋼琴技巧是一種復雜的學問,但有時你不妨把它想像得簡單些為好。人們在一種輕松自如的心理狀態下,往往較容易掌握某些復雜的技巧。要防止一種危險的傾向,那就是過分地分析,過分地分析會自找麻煩的。有個真實的故事就能說明這種情況,那是在“文革”期間的“黃河學習班”上,有個愛鉆牛角尖的學員,他覺得某一段技巧很難,去請教另一位基本功很好的學員,問了許許多多“為什么”?又仔細地問了每個動作的步驟,結果,那位基本功很好、原來彈那一段沒有問題的學員反而不會彈那段了。后來他告訴小編,他一看到那位
愛鉆牛角尖的朋友來找,就像禿頂瘟疫一樣地趕緊把反鎖上。
摸索一套適合自己的練琴方式
技術的獲得在某種程度上說取決于會不會練琴,要善于總結一套適合于自己的練習方法。譬如小編從不喜歡用變節奏的方法來練習,而喜歡用改變重量和速度的方法(如原來用每分鐘120拍的速度,后來加上更多的手臂力量而速度不變,等練順了以后,再減輕力量加快速度),因為這種方法對小編更有效。
孔祥東在參加柴科夫斯基比賽前,彈得較粗糙,分析下來,是他不會練琴,雖然他練琴的熱情很高,但通常是一遍遍自我陶醉地在彈。他練琴的習慣很重要,不只是要“多”練,關鍵是要“會”練,要學會分析曲中的“難”點,然后各個擊破。一個有經驗的鋼琴家能預料哪些是他最容易出差錯的地方,而進行“重點”練習。另外要知道掌握一些難度較高的技巧,不能急于求成,要在能控制好的速度范圍里慢慢地加上來,技巧才能鞏固。有時錯音是心理狀態太緊張或太激動時造成的,這時就要調節好心理狀態。后來孔祥東在小編陪他練了多次琴后,懂得了怎么練琴。周挺則比較會練,他練琴很仔細,速度很保守,總是練得很有把握了,速度還不肯上去。對他,只好采取“趕鴨子”的方式,把他的速度潛力“挖”出來。后來小編也養成了一種習慣,常常有空就到學生琴房里去看看他(她)們是怎么練琴的,特別對那些要參加比賽的學生格外關注,一旦遇害到問題就馬上解決。
下一篇:選琴的盲區